活動目的:
* 破冰與肢體熱身,促進互動與投入感
* 體驗角色分工與集體保護行動的精神
* 鼓勵策略商討與即時應變
* 體驗「保護與被保護」、「合作與衝突」的心態與角色轉換
建議人數:
每組 5–10 人(可視空間與班級人數分多組同時進行)
所需物資:
* 無需道具
* 寬敞空間,避免撞到牆或硬物,建議戶外或體育館進行
遊戲玩法:
角色分配:
* 每組選出一名「麻鷹」:攻擊方,要設法捉到雞仔
* 一名「母雞」:防守方,保護雞仔
* 其他為「雞仔」:由母雞帶領、保護的成員
起始設定:
* 雞仔排成一直線站在母雞身後,雙手搭著前一位的肩膀
* 麻鷹站在線隊正前方,與母雞面對面
* 遊戲區域劃定圓形或半圓活動範圍
遊戲開始:
* 麻鷹嘗試繞過母雞,設法捉到任何一隻雞仔(碰觸即視為捉到)
* 母雞可移動但不能用手推或撞,只能用身體擋住麻鷹
* 雞仔們則需配合隊形、與母雞協調移動(禁止散開)
結果與角色交換:
* 若麻鷹成功捉到雞仔 → 該雞仔成為新麻鷹,原麻鷹加入雞隊
* 若母雞能成功保護雞仔達至時間限制(如1分鐘)→ 更換角色或重玩一輪
注意事項:
* 所有人需遵守「不推不撞」原則,避免危險或肢體衝突
* 鼓勵公平競賽,不可刻意走到遊戲區以外
* 若雞仔亂跑脫隊,算作自動出局或需返回母雞身後重新接上
延伸討論(建議遊戲後進行5–10分鐘):
行為觀察式引導問題:
1. 「你覺得擔任咩角色最難?點解?」
2. 「你覺得母雞點樣可以保護到雞仔?雞仔要點配合先唔易畀捉到?」
3. 「你有冇覺得被保護時有安全感?點解?」
4. 「當你係麻鷹,你會點樣選擇捉邊個?點解?」
心態建立與反思:
| 主題 | 延伸語句或導入問題 |
| ——- |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|
| 合作與保護 | 「雞仔要信任母雞,母雞都要信雞仔會跟住佢移動,合作真係咁重要?」 |
| 角色感受轉換 | 「由麻鷹變雞仔,或者雞仔變麻鷹,心情有無唔同?你點樣適應?」 |
| 同理心與領導力 | 「做母雞會唔會好攰?佢一個人要保護成隊人,你有冇試過照顧人都好攰?」 |
| 團隊一致 | 「如果有一隻雞亂郁,會唔會影響成個隊?你有冇咁諗過你嘅動作對人有影響?」 |
遊戲變化版本建議:
* **靜音版挑戰**:過程中禁止說話,只能用手勢合作(強化默契與非語言溝通)
* **雙麻鷹版**:設兩個麻鷹同時追擊,強化策略與母雞決斷力
* **角色交換挑戰**:玩完一輪後,全體角色輪流交換,感受不同立場
<應用於團隊合作訓練>
活動目的(合作訓練版):
* 強化小組成員的合作精神與角色責任
* 體驗在團體中「各司其職」的重要性
* 練習非語言溝通與團隊默契
* 建立團隊間的信任與保護意識
活動玩法:
角色設定:
* 每組派出 1 名「麻鷹」
* 1 名「母雞」
* 其餘為「雞仔」,站成直線,雙手搭前一位肩膀
#### 遊戲規則(合作訓練版):
1. **母雞需帶領整排雞仔一起移動**,不能走散、不能亂郁,雞仔要緊跟母雞的步伐。
2. 攻擊者會嘗試從不同角度突破母雞的防守,目標是碰到任何一隻雞仔。
3. 所有雞仔不能自行閃避或逃跑,**只能靠母雞保護整體隊伍**。
4. 若有雞仔被碰到,則該小組討論應變策略並交換角色重試。
合作重點強化:
* 若雞仔未配合母雞方向 → 易被捉到 → 團隊需討論改善配合方式
* 鼓勵雞仔在遊戲後回饋:「我覺得母雞帶得好唔好?」、「我地有無一齊郁?」
* 引導母雞反思:「你有無時候太快/太慢?點樣知道雞仔跟唔到你?」
延伸反思引導問題:
對雞仔們:
* 「你點樣知道你前面個人想去邊?你有無跟唔到?」
* 「你覺得自己有做好雞仔的角色嗎?邊啲做得好,邊啲可以改善?」
對母雞:
* 「你要顧到成條隊,有無難度?點樣應對?」
* 「你有無調整自己行動配合雞仔?」
對全組:
* 「如果一個人亂郁,會點影響成隊?」
* 「你哋之間有無用眼神、拍膊頭、話語去提醒大家?」
社工角度應用提示:
| 運用元素 | 解釋方式 |
| ———— |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 |
| **角色責任** | 每人都唔係配角,一個人郁錯全隊受影響 → 提升責任感 |
| **團體互信** | 母雞要信雞仔會跟住,雞仔要信母雞會保護 → 建立互信與依附 |
| **合作非語言溝通** | 鼓勵使用眼神、身體傾斜、輕聲提醒來同步動作 → 建立默契與觀察力 |
| **面對壓力下的反應** | 當麻鷹近身時是否會亂,如何保持冷靜與一致行動 → 對抗壓力與混亂的團體訓練 |
延伸變化(高階合作訓練):
* **雙母雞制**:由兩人共同帶領,考驗領導分工與協調
* **計時競速制**:每組有限時2分鐘,統計成功守住的次數
* **障礙物模式**:場地內有障礙物,母雞需帶領隊伍繞行 → 增加策略與空間感應
更新於2025年5月6日